今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释放出积极信号:争取年之前,完成所“招收高水平足球运动员”高校的布局;按照每个学校至少男、女两支队伍,一支队伍20人,一所学校就有40人,所学校每年就是人。其实,校园足球的最大顾虑,莫过于踢球的孩子能不能上大学、上好的大学……
果真每年有个踢球的孩子圆梦上大学,那也仅占全国高校每年招生的一千分之一(1/)……
一、校园足球的利好消息据《中国教育报》报道,年3月7日,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做客“例会E*录”,围绕校园足球热点问题进行深度探讨。下面摘录相关内容:
3月7日,王登峰(左)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录”演播室,围绕校园足球热点问题进行深度探讨。修伯明摄
1、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发展校园足球既是学校体育的突破口,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之所在。
2、年,校园足球将迎来跨越性的一步,提前完成2万所特色学校的建设任务。按照每所学校人的规模计算,参与校园足球活动的学生将达到0万人,校园足球扩大足球人口的目标初步实现。
3、2万所是什么概念呢,即在近40万所中小学里面它是十九分之一,粗略计算,大约会有0万学生可以在学校每周上一节足球课,经常性地参加足球竞赛。这样一个数量的足球人口对一个国家来讲是相当大的,但是相对于2.7亿青少年人口来说还是少数。所以到年,建成5万所校园足球特色校,那个时候才实现了足球普及的目标,同时会带动整个学校体育的发展。
4、年7月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提出到年全国建设所高校高水平足球队。所是什么概念呢?每个学校至少两支队伍,一支男队、一支女队,一支队伍20人,一所学校就有40人,所学校从招生的角度讲每年就是人。目前已有90所高校具备了招生资格,希望从今年开始加快速度,争取在年之前完成所高校的布局。
5、目前来看,高校的场地、师资、经费都不成问题,但是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体育特长生加分取消了,什么样的学生能进入到高校的足球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招生体系。
6、将来踢足球踢得好的孩子,肯定是有机会进入到他心仪的高校的。近年来,清华北大等知名学府也建立了校园足球队,在文化成绩满足条件的基础上,学习好、踢球又好的孩子完全有机会进入清华北大。
二、高中(高三)踢球孩子的存量、去向众所周知,由于中国应试教育的盛行,我们“校园足球”的重点只能在小学,而日本校园足球的重点在初中,美国校园足球的重点在高中(美国高中注册的女子足球队员高达37.5万人)。
按照校园足球的遴选和布局思路:
2万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就应该有0所高中;
同样如果按照每一所高中人踢球,就是万;
如果按照每一所高中人踢球就是20万;
如果到了高三一个学校还有20人在坚持踢球,那就是4万人。
而这4万人,除了极少数进入职业队(忽略不计),90%的学生恐怕不可能单凭高考文化成绩上大学,他们只能借助踢足球上大学,其中只有一小部分进入体育专业院校:
以江苏年高校招生情况为例,无论公办民办、本科专科,体育类计划人,加上几个体育(师范类)院校的体育单招,最多人,由于有若干专业、若干项目,足球的也许就人左右。
绝大部分还在坚持踢球的高中生,需要通过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进入普通高校,或者进入普通高职高专,或者进入社会……
理论上讲,这样踢球的高三学生人数,每年应该在3.5万人左右!
三、高水平运动员(足球)现有的招生*策前文提及的所高校,主要指具备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资格的高校。下面就这样的高校梳理一下现有的招生*策:
1、目前(年)全国所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其中具有“足球”招生资格的学校75所(名单附后)。
2、年12月30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学厅10号),文件中关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有以下几点关键*策:
(1)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校组建高水平足球运动队。
(2)运动队招生规模不得超过试点高校上一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1%
(3)其中集体项目每年招生人数不得超过该项目赛事规定的一方最多同时上场人数(如足球项目男、女队每校每年最多各招11人)
(4)文化课成绩录取要求
A、高校运动队录取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一般不低于生源省份本科第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
B、对于少数体育成绩特别突出的考生,不得低于生源省份本科第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65%,此类考生人数不得超过学校当年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计划的30%。
C、面向一级运动员等组织的部分运动员单独招生工作,按有关规定执行,高校确定并公示的此类考生拟录取人数不得超过学校当年运动队招生计划的20%。
当然,还有过去的文件中一直执行的报名条件,即年龄不超过22周岁,学历和运动成绩达到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证书且高中阶段在省级(含)以上比赛中获得集体项目前六名的主力队员或个人项目前三名;
2、具有高中等同等学历,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含)以上证书;
3、具有高中同等学历,近三年内在全国或国际集体项目比赛中获得前八名的主力队员。
四、需要突破的*策瓶颈1、足球招生学校数量的突破
目前全国所高校具备招生资格,网上查阅可以招收足球的仅75所(名单附后),并且很少有高校男子、女子都招生。尽管教育部年就开始“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校组建高水平足球运动队”,但不知道为什么,至今积极响应的高校很少很少,也许也就清华大学年开始增加了足球,不过当年额外增加的12个足球指标最终只招到3人(不一定准确)。
因此,招收足球的高校要增加到所,必须通过刚性*策甚至借助“双一流”高校建设的契机,“迫使”那些高校、高校带头加入,即可以从已经具备资格的所高校中增补,也可以从所以外的有条件的高校中遴选。
2、招生比例的突破
目前所高校,招生的项目有多有少,少的就1项,多的有7、8项,其中清华大学8个项目,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都是7个项目。
教育部“运动队招生规模不得超过试点高校上一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1%”的*策,对招生项目少的学校没有问题,但对4个以上项目的学校就僧多粥少、捉襟见肘了。无论什么项目,掌心掌背都是肉。所以对招收足球的高校,要统筹安排各项目的招生人数;对项目多的学校,一是调整项目,而是突破“1%”的招生比例,而突破比例也许更为积极和有效。
3、招收足球人数的突破
教育部从去年开始,对各高校各项目(主要是集体项目)招生人数进行了限制,“集体项目每年招生人数不得超过该项目赛事规定的一方最多同时上场人数(如排球项目男女队每校每年最多各招6人)”,以此类推,每个高校可以招收足球学生男、女各11人,一共22人。理论上个高校就是人。
两会期间王登峰司长“按照每个学校至少男、女两支队伍,一支队伍20人,一所学校就有40人,所学校就是人”的设想更有建设性。其实,每年一支队伍招20人也是有道理的,比如一个学校第一年没有22人还打不了11人制的教学比赛呢?但那就要突破现有*策,“特事特办”,给“足球”开“绿灯”!
当然,对招生项目比较多的高校而言,这里还有兼顾与其他项目招生人数的平衡问题,要不然会出现更多的“姚老板”,对足球“羡慕加嫉妒”……
4、运动员文化成绩的照顾
在过往的每年各高校1%的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指标中,由于有50%需要达到当地二本线、有30%需要达到二本线的65%,只有20%(一级以上运动员)实行文化单招,多数考生最终达不到文化成绩的最低要求,所以造成各高校每年招不满1%的指标(约招到70%),足球项目更是如此。
为了让每年有个踢球的高中生借助足球的“优惠条件”上大学,还需要在“文化成绩”的要求上突破一些“条条框框”,要不然最后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例如,年清华大学招12人,结果只招录到3人!
其实,教育部一直在呼吁和承诺,为“球踢得好、文化成绩又好的孩子”打通升学通道......试想,果真这个考试文化成绩好的话,还需要通过“踢足球”上大学吗?
另外,还有报名条件的突破,既能拥有二级证书又能够获得足球省级以上比赛前六名的主力队员毕竟是少数,这就要创造条件增加比赛次数,给踢球的学生创造更多的获取证书和取得名字的机会。
总结年7月以来,校园足球取得了很大成绩,教育部相关部门也一直在为“打通踢球孩子的升学通道”想方设法和营造舆论氛围,这些都非常好和值得肯定。
但,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研究发现,囿于年9月国务院《高考改革方案》(国发35号)和正在试行的国家“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办法”,要让到了高三还在坚持踢球而且踢得好的孩子(哪怕每年就人)上大学、上好大学,目前亟待更新观念、跨越障碍、突破许多*策瓶颈,完善和出台积极有效的招生*策,从而借助高考指挥棒,吸引、引领、指挥更多的孩子(包括非“足球特色学校”的孩子)踢足球、踢好球,坚持踢好球!
对校园足球(升学办法)有什么建设性的建议,“动商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