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鞋底磨损反映儿童骨骼健康状况?
通常情况下,如果新买的鞋子,半年磨掉20%以内,一般视为正常的。如果3个月内就磨损掉20%-30%,就很有可能说明宝宝的行走姿势和骨骼发育存在问题,家长需要警惕。
(1)鞋底后跟内侧磨损严重:宝宝鞋底后跟内侧磨损严重多是由于足外翻引起的,即脚的一侧或双侧足部外翻畸形,鞋底外侧受力较多,磨损严重。如果单脚外翻畸形,鞋底则呈不对称磨损。这样走路的宝宝,由于身体更多的压力聚集在脚的内侧,增加了脚内侧和地面的接触机会,无形中增大关节的压力。临床上,常常表现为“O型腿”、“X型腿”。足外翻是因为脚部肌腱发育异常导致的一种畸形,同时伴有扁平足和舟骨塌陷。另外,足外翻还会引发踝关节外翻变形。
(2)鞋底后跟外侧磨损严重:宝宝鞋底外侧磨损严重多是由足内翻引起的,即脚的一侧或双侧足部内翻畸形,鞋底外侧受力较多,磨损严重。如果单脚内翻畸形,鞋底同样呈不对称磨损。足内翻是一种发育性畸形,在宝宝一出生时就能发现的由于胫骨后肌痉挛引起的踝关节畸形。在治疗方法上根据年龄和畸形程度而不同。
(3)鞋底出现磨损一致的情况:鞋底磨损一致很有可能是扁平足的标志。扁平足指宝宝足弓塌陷,造成足部弹性减低或消失,长时间走路或者站立会有不适的感觉。扁平足可能是先天性骨发育不全、脚骨与肌肉韧带发育异常导致的。
2.不同时期孩子的奶量是多少?
建议1岁之后继续母乳喂养最好到2岁,所以如果是母乳喂养的宝宝,每天哺乳3次即可。如果是配方奶粉喂养,年新的膳食指南推荐1-2岁幼儿每天奶量应维持约ml,仍然建议以幼儿配方奶为主,可以加入少量的鲜牛奶、酸奶、奶酪等作为辅食的一部分。美国儿科学会AAP建议1岁后,只要保证了均衡的辅食(谷物、蔬菜、水果和肉类),就可以给宝宝喝全脂牛奶。
每天牛奶饮用量不能超过毫升。超过这个量会导致宝宝热量摄入过多,也会降低他们对其他食物的食欲。1~2岁的大部分宝宝需要喝全脂奶。如果宝宝已经超重有发生肥胖的风险、或者有家族肥胖史、高血压史或心脏病史,一般会推荐减脂牛奶(脂肪含量2%)。但注意宝宝2岁以前不能喝脂肪含量只有1%的低脂牛奶或脱脂牛奶,因为脱脂牛奶不含必需的脂肪酸,缺乏脂溶性维生素,并且肾负荷较高。
中国和美国奶量建议的差异还是有些大。但奶摄入量相对较低的国家来说,可以多的摄入奶或奶制品。每个孩子的发育是有差异的,所以表现在奶量上也有差异。只要宝宝发育符合生长曲线,那么奶量少点或多点,一般根据自家宝宝的情况来定。
3.孩子该如何补钙?
儿童无论哪一个年龄段,奶都是钙质的主要来源。添加辅食后,随着孩子咀嚼功能的提高,就可以开始逐渐尝试增加其它各种含钙量丰富的食品。
(1)参考《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版)》,不同孩子每天需要钙量如下:
0~6个月:每天需要钙毫克。初生婴儿的唯一食品,是母乳或者配方奶,只要每天喝够奶量(毫升以上),就不需要担心补钙的问题。
7~12个月:每天需要钙毫克。除了母乳或配方奶(~毫升),这段时期开始添加辅食,质感从半流质过度到粗颗粒。钙含量比较丰富的婴儿米粉、婴儿酸奶、蛋*泥、蒸豆腐、碎菜末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1~3岁:推荐钙摄取量为毫克每天。钙质主要来源从母乳转变到奶和奶制品。这时小朋友咀嚼能力大大增强,也是探索食物的阶段,可以尝试多种不同钙来源,例如白煮鸡蛋,芝麻糊,小鱼干等。
4~6岁:推荐钙摄取量为毫克每天,已等同于成年人的钙推荐量。
7~17岁:7~10岁,推荐钙摄取量为毫克每天,11~13岁为1毫克每天,14~18岁为毫克每天。成长发育期的青少年,推荐的钙摄入量大大增加。这段时间孩子的食物选择已基本和成年人一样。尤其注意11~13岁正值身高增高*金期,一定要保证奶和奶制品的摄取。在前面基础上,再加各种鱼类、*豆等豆制品及各种坚果,都是很好的选择。
4.常见补钙误区
补钙也不是越多越好。对于幼童来说2毫克钙是极限。过多的钙质影响铁和锌的吸收,也会提高肾结石的可能。钙补充剂还可能引起胀气、放屁、便秘等肠胃不息的症状。
(1)盲目追捧高钙零食
标榜着高钙的含乳饮料和饼干等零食,特别能吸引家长眼球。而事实上,这些食品往往只是商家推销的噱头。对于纯牛奶,高钙奶多出来的那一点点钙,只占它原本就富含的钙的一点点而已;乳饮料,添加维生素A维生素D和钙,但是同时也含有添加剂、糖,这额外补的这一点点钙真的没有任何意义。
对于高钙饼干或面包,常常含糖不少、盐分也比较高。太甜或者太咸,都会破坏小朋友味蕾,吃东西口味越来越重。而这些零食为了迎合孩子,通常添加的糖和油脂也爆表,一不小心就会吃掉过多热量,小胖子就是这样养成的。
(2)相信猪骨汤、鱼汤补钙
猪骨和鱼骨中的钙质,非常不易溶解于水,因此汤里面的钙质微乎其微。
5.孩子长得高、长得快就健康么?
当儿童出现长得高长得快时,要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