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10km跑,人要和地面撞击-次,每次撞击都要承受1.2到1.5倍的自身重量,身体负荷可想而知。
如果再加上跑姿不正确、跑前热身不到位…明明你是简简单单跑了个步,却招致跑步膝、足底筋膜炎、跟腱炎等一系列伤病的纠缠,这是多么得不偿失的一件事啊!
抛开训练方法,伤病的罪魁祸首很有可能是:你没有选对跑鞋!
因此,对于一个爱惜自己身体,希望跑得更远更久的跑者来说,学会选一双适合自己的跑鞋绝对是必修课!
一、根据场景判断
慢跑鞋:通常为普通爱好者准备的跑鞋,会更注重保护、避免运动伤害的发生。一般的使用寿命是km。
竞速鞋:竞速跑鞋就是指马拉松跑鞋,鞋的重量会很轻,鞋底同地面接触反馈至脚步的速度会很快。满足高阶跑者对于低负重、小风阻、高步频的要求,更能够在比赛中出成绩。
二、根据路面判断
路跑鞋:顾名思义就是在柏油马路、水泥公路、塑胶跑道等路面跑步的跑鞋。鞋外底的厚度通常在3-5mm,需要较少的摩擦,鞋子整体重量也较轻。
越野鞋:野外路面情况相对比较复杂,多泥水、沙子、石子等情况出现,因而越野跑鞋鞋外底的纹路比较粗大,也更结实和坚硬。由于会涉水,鞋子表面具有一定的防水性。
三、根据体重判断
当你的体重基数比较小时,跑步的冲击力可能就不够大,鞋底具有高弹性作用的材料就无法发挥作用,在跑步过程中反而会觉得鞋底硬,膝盖就会吸收更多脚与地面接触时反弹回来的能量,时间久了就会导致膝盖损伤。
但是,体重若超出跑鞋能承受的范围,跑鞋的缓冲性就会大打折扣。
一般来说,男性体重超过75kg,女性体重超过65kg,就该考虑入手顶级的跑鞋了。
四、根据脚型判断
脚型对于日常步行来说影响不大,对于跑步人群来说,忽略脚型而随意选择跑鞋,长期或剧烈跑步之后将对膝盖、脚踝等关节造成难以修复的损伤。
所以,选鞋前,你要先知道你自己的足弓类型。最简便的方法就是“湿脚”测试。先把赤脚脚底弄湿,然后踩在平铺的白纸上后,观察脚印。
-如果前脚掌与脚后跟之间是“断开或者基本断开”的,则为高足弓。
-如果前脚掌与脚后跟之间有约两指宽的足印,则为正常足弓。
-如果内沿空出来的面积比较小,则为低足弓。
-如果内沿有水印的情况,则为扁平足。
依据足弓高度,大多数跑者可以确定自己是属于过度内旋、正常内旋,还是内旋不足,从而判断适用自己的跑鞋是:缓冲型、稳定型还是控制型。
稳定型和控制型更考虑对足弓和脚跟的额外保护和纠正功能,一些功能相对比较平衡的跑鞋则属于中性。
咕咚智能跑鞋2.0
想要提升半马成绩的话,这双跑鞋更加适合你,它能在长达25公里的里程中为跑者提供保护,高强度的防冲击、高缓冲性能,有效的保护跑者的脚踝,减少跑步外倾斜带来的伤害。
其独有的实时语音指导功能,随时为你迈出的每一步进行指导纠正,通过与咕咚App绑定,还能进行运动能力测试,制定最适合你的训练计划。
如果你对咕咚智能跑鞋2.0,感兴趣,那就赶紧点击阅读原文来查看详情吧!
戳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