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使然
大部分孩子踮脚走路只是因为好奇,刚学会走路的他们喜欢尝试各种姿势,其他踮脚走路的人,例如舞台上的芭蕾舞者、穿高跟鞋的女士等,也都会成为他们模仿的目标。如果孩子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踮起脚尖,那么无需任何干预,他们也会恢复正常。跟腱过紧
跟腱存在于足跟与小腿之间,长约15cm,是人体最粗大的肌腱,人的行走、跑、跳都要依仗着这条强有力的肌腱。有的孩子踮脚走路,就是因为跟腱过紧,可能需要咨询儿科医师,并请专业人士进行拉伸。发育迟缓
踮脚走路也可能是某些发育性问题的征兆,但此类情况较为罕见,需结合其他发育迟缓的信号进行判断。家长能为孩子做什么在不确定孩子踮脚走路的原因之前,家长首先要做的两件事就是观察与记录,观察宝宝走路、仰卧时的姿态,记录踮脚走路的频率及其变化。如果孩子情况如下,那你就不用担心:孩子并非一直踮脚走路,有时候你会发现他的步态完全正常;
当孩子睡觉或躺下来休息时,TA的脚并没有绷得紧紧的、脚尖也没有指向前方;
当你尝试用手上下屈伸孩子的小脚时,并不需要花太大力气。
如果孩子出现下列症状,那就需要去看医生了:孩子几乎一整天都踮着脚走路,就像芭蕾舞舞者一样;
孩子睡觉或躺下来休息时,脚尖仍然保持着向前绷紧的状态;
你必须用力才能屈伸孩子的跟腱和小腿肌肉,在此过程中,孩子也会用TA的方式表达不适感。
除了踮脚走路还有哪些不良步态跌跌撞撞
孩子正式迈出第一步后,大约还需要3~6个月的时间去练习控制自己的脚步,在此阶段,跌跌撞撞在所难免。但如果2岁以后仍然时常发生此类情况(除非有意为之),就需要咨询儿科医生了,医生会检查孩子有无神经方面的疾病或骨架结构的问题。走路像小鸭(扁平足)
婴幼儿足部脂肪丰满,多呈扁平状,他们需要在走路的过程中磨练脚底肌肉、练出弧形。如果孩子在2岁以后,脚底板仍是平平的,并表现出脚部运动后易发软、疲劳、不喜欢走路等症状,就很有可能患有扁平足(平足症)了,医院做检查。韧带力量不够、足底肌肉发育不良,都可能是扁平足的病因。医生会建议家长鼓励扁平足患儿适当活动,例如:多练习蹬三轮或骑两轮小轱辘童车、在柔软的沙滩或泥土地练习赤足步行等。此外,家长还要控制宝宝的体重,避免过度肥胖,尽量为宝宝准备前足部较宽、鞋底富有弹性的鞋子。X型腿(膝外翻)
膝外翻,即当双腿伸直时、膝盖向内侵并相互碰撞。年龄介于3~6岁之间的孩子正经历自然调整过程,因此更易出现这种情况。与膝内翻一样,孩子的双腿一般会自然调直,通常无需接受任何治疗。只有当情况严重、影响其中一条腿、造成疼痛或行动不便、可能变成关节炎时,医生才会建议孩子接受治疗。最后,绝大部分宝宝踮脚的现象会正常消失,但也有一些人会一直保持这样走路,直到成年之后。这可能和宝宝的神经肌肉发育情况有关,所以如果宝宝2岁之后还主要用踮着脚尖走路的方式,或者有其他运动方面的困难,建议还是跟儿科医生沟通,进行检查,确认是否需要干涉。还需要说明的是,不要把纠正宝宝走路问题的希望放在使用一些神奇的“学步鞋”、“矫正鞋”上,除非有医生的诊断和明确的建议,否则无论这些生产商怎样宣称他们的足弓、鞋跟、鞋垫等等对孩子的脚部发育和行走有着什么样特殊的帮助,都不要购买“特殊设计”的鞋子。这些特殊设计的鞋子并没有改善问题的证据,还会影响宝宝体会正常走路的感受,反而让他们走路不稳定,失去平衡甚至摔倒,从而增加造成伤害的风险。END我知道你在看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