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扁平足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申小龙ldquo我想问老师身为中国人
TUhjnbcbe - 2021/2/26 19:26:00
http://www.zdlht.com/zcmbzz/10683.html http://www.zdlht.com/zcmbzz/10683.html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16级小何同学来信:前几天我和一位目前在我校翻译系就读的高中旧友聊天,偶然注意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由于我本人对英语翻译也比较有兴趣并修读了英汉双语翻译的第二专业,平时与翻译有些许接触。我们发现在进行一篇文章的口或笔译时,我们往往在潜意识里认为中翻英相较英翻中更困难,其困难主要来自于作为非英语母语使用者,我们翻译出来的英语难免会不那么地道,难以达到母语使用者的流畅度和灵活性,这也无可厚非。比较令人困惑的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训练之后,中翻英往往可以到达相当的水准,而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在进行英语文章中文翻译的过程中,我们总会被英语的句式结构带走,又或者难以调动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的“中文词汇储备”,从而无法写出“像中文的中文”,但这似乎是很难像前者的训练那样被纠正过来的。我想问老师:身为中国人,为什么中文的翻译很难做到地道?小何同学的问题非常好。这样的问题,博士生问不出来,只有“初生牛犊”本科生会思考。而这样的问题,又是老师最难回答的。我们从三个角度讨论这个“本科生之问”:1.规则导航vs感悟导航同样是书面语,英语的书面语有明确的规则和格式。汉语书面语很少明确的规则,讲究文字组合和上下文语境的相互生发,即从文字作语境的联想,从语境理解文字的涵义。这样做的长处是获得了语境中默契的巨大的理解空间,但由于语境通观的中文编码弹性很大,可以容忍句法的生硬的扭曲,所以很容易“欧化”,被英语的规则带走。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英文的写作是规则导航的,中文的写作是感悟导航的。英文写作按规则就可以写好,中文写作有感悟才可以写好。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同学都感到英文写作比中文写作容易。英翻中要翻好,须把原文变成自己的感悟,从感悟出发按中文的文法特点重新组合。中翻英之难难在熟悉英语的规则,这是以形摄神之难;英翻中之难难在化成中文的感悟,这是以神统形之难。2.“意义内生”和“音韵内生”《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话说袭人见了自己吐的鲜血在地,也就冷了半截。想着往日常听人说:“少年吐血,年月不保,纵然命长,终是废人了。”想起此言,不觉将素日想着后来争荣夸耀之心尽皆灰了,眼中不觉的滴下泪来。”余光中用西化语法改写,就成了这个样:“在看到她吐在地上的一口鲜血后,袭人就有了一种半截都冷了的感觉,当她想着往日常听人家说,一个年轻人如果吐血,他的年月就不保了,以及纵然活了一个较长的生命,她也终是一个废人的时候,她不觉就全灰了她的后来争荣夸耀的一种雄心了。在此同时,她的眼中也不觉地滴下了泪来。”余光中批评说:“这种不中不西不今不古的译文体,如果不能及时遏止,总有一天会喧宾夺主,到那时,中国的文坛恐怕就没有一寸净土了。”地道的汉语书面语,原来都是像《红楼梦》那样说的。那样说不是没有规则,只是中国语文传统没有把中文的规则说出来,说清楚。为什么不说清楚呢?首先,中文的规则是意义内生的,它和内容一体,而非外在于内容。所以,理解了意义,组织规律就在其中了。其次,中文的规则是音韵内生的,它和节律一体,而非外在于节律。所以,体会了音韵,组织规律就在其中了。无论是意义内生,还是音韵内生,中文的言说和理解,都不靠客观、抽象的规则,而靠感悟中的神会。这样的“神会”,在几千年汉语书写传统中,是有效的。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中文这种“神而明之”的语文传统,曾被马建忠等近代革新人士批评,并义无反顾用欧洲语法取而代之。然而,西式语法用了一个世纪,只换来一个欧化的结果。我们最终无法靠西式语法真正弄懂中文的规则,而西式语法却破坏了我们的中文语感。在翻译中,面对贯彻西式语法的外文,我们的欧化语法就“自启”了,像余光中改写的那种“不中不西不今不古的译文”不假思索地登堂入室。这就是“身为中国人,为什么中文的翻译很难做到地道”的原因。当然,欧化语法的确丰富了中文的表达手段,但这是另一个问题。译文本土化之难,就难在对地道中文的规则既失去了传统的感性认识,又没有建立起理性的认识。而这样的理性认识,需要我们的语言学深刻理解中国传统语文和语文研究的优势和长处,创造性地对它们作现代阐释。我们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申小龙ldquo我想问老师身为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