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扁平足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扁平足研究进展
TUhjnbcbe - 2021/1/31 19:58:00

白皮书

WhitePaper

—12—

issue

扁平足的定义

据年结束的全国大型脚型测量工作的统计数据显示:与上个世纪60年代第一次全国脚型测量的结果相比,我国人口出现了相当严重的扁平足现象。特别是12—30岁的患病者,在这期间竟然增加了20%以上。随着社会的进步,扁平足的现象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有所增多。

今天,人们对扁平足的知识一般还仅限于:扁平足的人走路姿势不美,且容易疲劳。近年来运动生物力学界对鞋和足的研究逐渐深人,但对扁平足的研究不多,也不系统。

导致扁平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恰当定义、正确诊断、合理治疗扁平足也是很困难的。扁平足目前没有严格的定义,但从功能解剖学角度对它的理解基本是一致的,即扁平足是指足纵弓塌陷或消失。

足具有非常复杂的多环节结构,其主要的生物力学功能是缓冲减震、保持稳定性、产生推进力,体现在走、跑、跳等活动中。足弓是由足的跗骨、跖骨以及足部的关节、韧带、肌腱共同构成的凸向上方的弓形结构。足弓对保护大脑、脊椎、胸腹器官具有重要作用,亦有利于站立和各种运动中的跑跳。

因为足弓的存在可使通行足底的神经、血管免受压迫;足弓具有很好的弹性,可减小地面作用于身体的冲击力,以保护内脏器官,特别是保护大脑免受经常性的震荡,因而足弓又叫“天然减震器”。

足底的许多韧带在足底部起弓弦的作用,这些韧带虽然很坚韧。但缺乏主动收缩的能力,一旦被动拉长或损伤,足弓便塌陷成扁平足(俗称“鸭掌足”)。

静态测试研究证明,足部解剖学特征的差异可引起功能上的不同,Napolitano等对扁平足的解剖学特点描述比较具体:站立时,扁平足的解剖学特征是距骨跖屈,距下联合关节过度外翻,跟骨相对胫骨跖屈,舟骨背屈并外展,足前部旋后。因此,扁平足的形成主要与其解剖学结构和从而引起的生物力学特征有关,对扁平足的研究应该在其生物力学特点上深人。

扁平足的分类

扁平足可根据其形成特点分为可塑性(fiexibilitv)或称生理性(physiologic)扁平足和僵硬性(rigdity)或称病理性(pathologic)扁平足。可塑性扁平足是指在站立时,体重的负荷使足弓塌陷或消失,而当没有体重负荷时足弓正常。这种类型的扁平足主要是由于足底的脂肪厚,肌肉和肌腱力量弱,在婴幼儿时比较多见。

研究报道,多数婴儿在出生时的足弓都较低,而且30%以上的婴儿出生时有跟骨外翻现象,随着发育的成熟,在10岁左右,逐渐趋于正常,多数情况不需要手术治疗。但应注意先天性垂直距骨、跗骨联合和内收内翻跖,这些情况应及早手术治疗。

而僵硬性扁平足则不管是负重还是不负重时,其足弓都存在塌陷或消失的现象,这种类型的扁平足主要是由于形成足弓的跖骨、舟骨、楔骨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位置畸形所致,尤其是跗骨联合。如果患者的距下关节活动受限,且跗骨处有痛感。可考虑是跗骨联合症状。此种情况成年人居多,较难矫正,手术治疗效果较好。

扁平足形成原因

形成扁平足的原因很多,除先天性因素外,多数少儿的扁平足是由脚底软组织劳损或双脚缺乏锻炼,以致肌肉和肌腱力量发育不足造成足跖骨、舟骨、楔骨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位置畸形而形成扁平足的。虽然跟骨位置的变化不是形成扁平足的主要因素,但是踝关节的外移对扁平足的形成影响很大。当人站立或负重时,舟骨下陷的程度可判断纵足弓的缺陷。汤普森(Thompson)研究结果认为:第一,舟骨下陷者支配足踝关节运动的肌力较弱;第二,舟骨下陷超过5.5毫米的,支配跖屈、背屈、旋前、旋后等动作的肌力要比正常组低28.7%;第三,舟骨下陷者的足比正常足更柔软。实际生活中有以下直接原因:

1肥胖

身体过于肥胖,会使足弓肌肉受压,而厚厚的脂肪也会覆盖足弓。香港康正综合治疗中心物理治疗师余颖章指出,小朋友过胖或过早学走路,使尚未发育好的足弓负荷过大,长期受压,导致扁平足。

2旅游鞋

调查报告指出:扁平足发病率以北京、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的城市较高。据相关专家透露,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与长期穿旅游鞋有关。旅游鞋是综合了皮鞋、胶鞋和布鞋等鞋类的特点发展起来的一种适合旅游运动的鞋类。由于它穿着轻便、舒适,因而受到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青睐。

中国皮革和制鞋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丘理从旅游鞋的以下几个特点阐述了它对足弓的影响。首先是楦型的设计,旅游鞋为了方便运动和长期走路,在做鞋楦时前翘比较高,这样脚掌就会往下陷,时间一长就会产生疲劳感。而脚掌又是足弓的前支点,脚掌的疲劳损伤必然会造成足弓的损伤,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扁平足。

其次是鞋底的材质,旅游鞋主要为运动而设计,旅游鞋底的材料比较硬,可使人们在长时间的走路中能够和地面摩擦时产生良好的反作用力。但在日常生活中,硬的鞋底容易引起脚部重度疲劳从而造成扁平足。因此专家提示,旅游鞋只适合在运动时穿,并不适合日常生活。

扁平足的危害

走姿不雅是扁平足引起的最直观的负面影响。拇趾外翻、后足外翻和x形腿等形象问题,表面上是最轻的危害,其实不然,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分析,走姿不雅不仅影响美观,长期扁平足还可引发各种慢性疾病。

研究表明:在步态周期各个阶段,扁平足第二跖骨和足底腱膜的动态应力峰值分别约为28.77MPa和12.53MPa,扁平足的第二跖骨动态应力比正常足增加了8%~2l%,扁平足的足底腱膜动态应力比正常足增加了2l%~5l%。足底腱膜发炎或部分切除后,扁平足和正常足的张拉应力都发生了转移,最大相对量转移发生于足底长韧带,最大绝对量转移发生于第二跖骨底,但扁平足的最后应力始终超过正常足0.26~5.32MPa。

因此,如果不采取治疗措施,扁平足者长期站立、行走、跑、跳,易出现腿、膝、腰、背、颈部、头部疼痛和脚底筋膜炎、跟腱炎、膝盖骨腱炎、髋骨腱炎各种炎症。另外,试验证明,扁平足对胫距关节存在明显影响,可使踝关节面总接触区外移5.28nun,后移1.14ram,接触面积减少35%,平均压力增加14%,峰值增加l3%,压力峰值分布区外移l1.26mm,因此,平足畸形有引起踝关节发生退行性改变的危险。

扁平足的治疗

1.适宜的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是积极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对中、轻度扁平足,其见效虽然缓慢,但属标本兼治的最佳方法,能产生长期的治疗效果。扁平足治疗就是要改善脚部因扁平足而产生的不良力学机制。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足部肌肉、韧带的力量,力量增强后会提高维持足弓结构形状的能力,可使足弓在人体发育中不塌陷。如经常进行跑步、跳绳、徒手跳跃、爬肋木、沙滩赤脚跑跳、前脚掌跑、芭蕾舞等练习,使足部肌肉和韧带做充分的屈曲伸展运动,以提高足底肌肉韧带的力量。体育锻炼要适宜恰当,尤其是青少年,如果锻炼不当会适得其反。最值得注意的是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运动量的控制,应循序渐进,逐渐增加,且练习时间不宜过长。15岁以前不宜进行较大重量的负重练习,以克服自身体重的跑跳练习为主,注意落地的正确性,用前脚掌富有弹性地落地缓冲,避免进行对脚的落地冲击力过大的运动。

2.矫形鞋垫

矫形鞋垫是根据扁平足的生物力学特点研制的,使用优质的矫形器或鞋垫可改变运动过程中足各部的受力特点,从而减缓扁平足带来的痛苦,改善足部结构。

3.手术治疗

治疗扁平足的手术主要有:趾长屈肌腱(FDL)转移术、跟骨内移截骨术、外侧柱延长术、跟骨内移截骨术+外侧柱延长术的联合手术、关节固定术。其中跟骨内移截骨术已广泛用于扁平足治疗。

各种手术方法都可从不同程度和方面纠正畸形,恢复足踝部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特点,但单纯的软组织手术不能纠正解剖学上的畸形,缺乏发挥作用的解剖位置和力学环境;而单纯的骨性手术虽矫正了某些畸形,但缺乏纠正后的动力支持和部分静力维持,所以软组织和骨的联合手术可相互弥补不足,因此,目前认为跟骨内移截骨术+外侧柱延长术的联合手术在理论上可以解决扁平足的所有畸形问题。

但手术毕竟会造成人为伤害、手术风险及手术后遗症等问题,如何进一步正确认识正常足及扁平足的生物力学特征,如何在生物力学的研究指导下找到更为有效的手术方法,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小手术所造成的新的异常生物力学改变等问题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据资料报道,扁平足在青少年中占25%~49%。对青少年应尽量采取保守治疗。原因有三:一、保守治疗的危险性较小;二、费用较低;三、具有可行性,青少年尚处于发育期,通过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和矫形鞋垫的使用能达到改善的效果。

感谢

1
查看完整版本: 扁平足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