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住院了。说是被孩子气的。她上初中的儿子,整整一个暑假在家里躺平,不分昼夜、废寝忘食的玩游戏。一天只吃一顿饭,玩游戏上瘾的时候,甚至可以不吃饭。
终于,在一次忍无可忍中,母子俩爆发了激烈的争执,朋友的血压飙升到,诱发脑梗住院。
原来觉得这些事都是在网上杜撰的“段子”,现在真真实实地发生在自己身边。
医院看朋友的时候,她身体恢复的还很好。她拿起手机给我看,说是她儿子同学的妈妈发来的图片和信息。
她一边给我看,一边给我解说:“你看,我儿子原来的同学,把家里砸的稀碎,只是因为他妈妈不给他买新手机。这孩子上初二的时候,就被学校给开除了,这才刚从少管所里面放出来,又开始胡作非为。”
唉!她叹了一口气,接着说:“我也想开了,我们家孩子也就玩玩游戏,最起码他不惹事生非呀!我也不管他了,随他去吧,毕竟,保命要紧啊!”
听着朋友无可奈何的话。我心里也是五味杂陈,哭笑不得。都说养儿育女。养育儿女是简单,但是,教育却是个大难题啊!
我在学习李彥龙老师《易经》课程的过程中。得到了一些关于教育的启示,分享给朋友们,希望对大伙儿有所帮助。
《易经》中蒙卦的主题就是启蒙和教育。人在蒙昧未开的情况下,需要进行启蒙教育,以帮助人们开启智慧,认识真理,成为自己。
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的教育,分为四个阶段。0~3岁,3~6岁,6~12岁,12~18岁。分别对应《易经》蒙卦的发蒙、包蒙、困蒙、童蒙和击蒙。
第一阶段: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意思是对于处于蒙昧状态的人,要进行启发教育。利用典型的人进行启蒙。不用说教去束缚孩子成长的手脚。利用典型案例,去进行正向的启发和引导。
第二阶段: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象》曰:子克家,刚柔接也。意思是能够包容孩子一切的启蒙老师,是好的老师。如同找到一位好妈妈。这样教肓出来的孩子。可以使自己的家族兴旺。和谐的教育是刚柔并济的。
第三阶段:困蒙,吝。《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意思是陷入蒙昧的困境之中,非常不利。“困蒙”是因为孤立独处,远离现实。
第四阶段:童蒙,吉。《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虽然幼稚蒙味,但虚心求教,因而吉祥。吉祥是因为柔顺和服从。
除了这四个阶段之外,还有击蒙,击蒙是这四个阶段的教育中,时刻都要用到的。
我们来看它的卦辞: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象》曰:利用御寇,上下顺也。意思是攻击蒙昧,不让其成为愚蠢无知的敌寇,也利于防止外来邪恶的进攻。只有很好的利用“击蒙”,才能够上下顺逐。
启发式教育就如同与愚昧的敌人作战一样。而教育的结果就是使人摆脱愚昧,成为更好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的用启发式的教育去击打愚昧。才能不跑偏,走上开悟、开智的道路。
那什么是启发式的教育呢?
启发式教育
蒙卦卦辞说:亨。匪我童蒙,童蒙求我。初噬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意思是说并非我去求蒙昧的幼童,而是蒙昧的幼童来求我教导。就像初次占卜一样,第二次、第三次再来问,就是亵渎神灵,就不告诉他。
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哭,会什么呢?婴儿只会用哭声来表达他的诉求。或饥饿,或冷热,或者没有安全感等。他们都在求你去教导他们。
但你千万不要以为是你教会的,比如吃奶。你只是负责把要吃的奶,放到他的嘴边,他就会条件反射的去含住奶嘴,去进行吮吸。
婴儿生下来就具有吸吮的反射,抓握的反射,行走的反射等。这些都是一个婴儿生存的本能。你只是一个帮助他们启动这些技能的启蒙者而已。
婴幼儿时期的启蒙主要是言传身教,你会笑着对不会笑的孩子,一遍遍的去逗引他们笑一个,让他们学会社会性的笑。
你会示范如何进行翻身,如何爬行,如何发声说话,如何站立和行走。包括吃喝拉撒的一些生活技能,也是要一一的给他做出示范,启发他们进行学习。
你不用担心孩子学不会。他们具有超乎你想象的学习力,他们在观察你的同时,模仿你,超越你。学习是孩子的本能,热爱学习也是每个孩子的天性。
也许你要说,那为什么孩子后来都不热爱学习了?那要看教育者都做了什么?
灌输式、强压式的教育,只会扼杀了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越来越厌恶学习。
启蒙教育需要双方的配合,而不是单方面的施教。牛不吃草,你不能强按头。想让孩子出类拔萃,你也不能拔苗助长。
作为启蒙者,你必须了解孩子生长发育的规律,在每个阶段应该做什么样的启发?
比如:婴儿三翻,六坐,七滚,八爬,十立、周会走。如果三个月翻身的时候,你让他练习十个月才能站立的技能。就会对他的骨骼造成一定的损伤。有可能会造成扁平足、下肢畸形、脚趾变形或者脊柱弯曲等。而且这种伤害都是不可逆的,伴随着这个孩子的一生。
《妈妈,请你这样爱我》这本书的作者林巨说:“没有伤害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启发式教育就是爱的教育。也是没有伤害的教育。遵循人自然生长的规律,尊重孩子的天性,去进行启发引导。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人脱离原始野性的秉性,成为一个文明、自然的人。
启发式教育的难题,是受教育者的本质不能改变。而教育者又不能全然了解受教育者的本质。
那么,那么面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压力,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爱的回归是教育的本质
个孩子,就有个不同的面孔和本性。
每一个生命的到来都是独一无二的。不管他到来时是什么样的。
作为养育者,对他们只能是全然接纳和包容。
孩子经过十月怀胎,才会从母胎里艰难的生出来,来到这个世界,除了哭,啥都不会。
作为养育者,面对新的生命。只有无条件的爱他们,才能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活下来。
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爱开始有条件了呢?
从你看到别人的孩子三岁可以背唐诗三百首开始?从要求孩子学习成绩要名列前茅?从要求孩子按你的意愿去学钢琴,学舞蹈,学画画,学奥数,学编程……
当孩子达不到你要求的时候,你批评、指责、、抱怨、焦虑,你暴跳如雷,你又大发雷霆。
你以爱为名管束孩子。打着为你好的旗帜控制孩子。结果呢?孩子厌学、叛逆、逃课、退学……孩子离你越来越远,亲子关系分崩离析。
这就是你所谓的爱孩子吗?当你要求孩子的时候,你有没有想到你自己呢?有没有想到,你的孩子生来是什么样的呢?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
“丑小鸭”之所以能变成天鹅,是因为他生来就是天鹅。教育不可能把一只真正的鸭子变成一只天鹅。教育的作用就是让那只“丑小鸭”变成最漂亮、最美丽的天鹅。
正如袋鼠生下来,要住在育儿袋里,小鸡儿要经过21天的孵化,才能破壳而出。
每一个出生的孩子也都是与众不同的,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你也要用适合他的养育方式去教育他。
好的教育就是要洞察孩子的天性。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并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
当然,无条件的爱不是无原则的爱。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犯下错误的时候,还要利用“击蒙”的智慧去给他纠正过来。
当教育孩子陷入“困蒙”状态时,不要孤立独处。回到现实生活当中,到社会上去寻找帮助。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说:“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
爱的回归不仅仅是回到家庭,也是回到社会,回到生活当中。
教育成功的典范就是成为一个爱人、爱己、爱家、爱生活、爱社会的独立和自由的人。
教育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合适与否,每位教育者都要找到适合自己孩子教育方式。言传不如身教,立好规矩,做好自己,才能做好教育。
教育者以自己为榜样,做好示范。用启发式的教育,无条件的爱,来引领受教育者。受教育者也会在虚心受教中柔顺和服从,达到教育中最美好的“童蒙”境界。
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的最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人都是学生,人人都是教师。教育也将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
人类由混沌初开的萌芽期,到告别野蛮的启蒙期,这是教育取得的历史进步。
将处于蒙昧状态的人,培养成独立、自由的成年人,离不开父母的养育和老师们的教育,更离不开人类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