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圣英科普:大脚骨导致的“小扁平足”是什么?
每天接诊都会发现,大部分人的拇外翻到了中重度就会引起“小扁平足”,小扁平足有什么特点?其实,这个特点几乎每个粉丝留言都会问到:
“我的脚心长脚垫了,几天不修就疼。”
“走路时间长了脚心疼。”
“得了大脚骨以后,脚底全是茧子,抖露脚底板疼!”
脚垫,也称“胼胝”,足横弓处的脚垫就是小扁平足的典型特征。
为什么有了大脚骨会后长“脚垫”?
大脚骨的出现,意味着足底受力发生失衡,本应该作为主要受力的大拇趾偏斜,二、三跖骨受力增加,长期负重导致足横弓塌陷,也就是我们说的“小扁平足”。
足横弓塌陷症使得前足横弓松弛并向下弯曲,形成反弓形态。这导致拇趾向上移位,而2、3、4趾则过度向下移位。这种异常的负重分布不仅使行走变得困难和容易疲劳,还会引发胼胝(老茧)和足底疼痛。严重时,会限制患者的运动能力。
“小扁平足”有哪些危害?
足横弓塌陷一旦发生,如果不及时治疗,情况往往会逐渐恶化。其主要危害包括:前足内侧柱的抬高,使得拇囊球、小趾和足跟的负重点不在同一平面上。这导致前足失去正常的负重平面,行走不稳,经常并发胼胝和行走时足底疼痛。这种疼痛和不稳定不仅影响日常生活,还可能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压力。
怎样矫正“小扁平足”?
由于足部是人体的基础支撑结构,如果只矫正足横弓弧度,不矫正足底受力,不能恢复彻底。既然是由大脚骨引起的扁平足,就需要联合拇外翻同时矫正才算彻底。
正常双足受力分布
拇外翻双足受力分布
通过微创切口矫正大脚骨,同时将第一跖骨向下向外复位,重建足横弓弧度,恢复下至生物力学平衡。
以恢复生物力线为基准矫正畸形,可以确保术后力线恢复,配合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的调整,骨骼、软组织双方面矫正,才能避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