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扁平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再约扁平足,你不能不知道的事儿 [复制链接]

1#

上期,我们聊到了平足的危害:并不像我们通常认为的“不适合参*”、“不适合作运动员”这么简单。它作为人体站立负重时的“基石”影响着整个身体结构与地心引力的相互作用。可以导致我们在不同人生时期的健康困扰。

那到底什么导致了扁平足呢?我们什么时候应该找医生?又该找什么医生?今天,小许就给大家分享一些说明和建议。

在开始之前,有一个情况要说明下:上期公号发布后,一些“宝妈”着急地给我留言说:自己的孩子都没有足弓,怎么办?其实,这个不用太担心,因为在婴儿中足弓塌陷是正常,2-3岁时随着肌肉和韧带的发育收紧才开始慢慢形成足弓,这个过程一般要持续到12岁以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动态的观察,并不需要过多的担心哦。

不同年龄的足弓形态

要知道我们的足弓是怎么消失的,首先我们要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桥梁建造最常用的两种基本结构「拱桥」和「缆桥」。

拱桥靠结构的互嵌,将重力转化为结构内部应力。

缆桥则靠缆线的牵拉,以抵抗重力

还有一种结构大家也不陌生,那就是「弓」

弓则靠弓弦的牵拉,以抵抗形变。

我们再来看一下足弓的整体结构。

上图标识出构成并维持足弓的「骨性结构」和「软组织结构」。本身的骨性结构特点和软组织的作用,都是维持足弓动态稳定的重要因素。接下来,我们将骨性结构和软组织结构分解一下。

骨性结构——拱桥

内侧足弓由大致呈“背宽底窄”的跟骨、舟骨、楔骨和跖骨形成了类似「拱桥」的骨性结构特点。但单纯由骨性结构无法提供其足弓的柔性需要,所以还需要有其他的结构来提供一种动态的柔性稳定。

肌腱——缆桥线缆

胫前肌、胫后肌及腓骨长短肌形成马蹬状向上的牵拉作用,像缆桥上的线缆牵拉起足弓的顶部。由于肌肉可收缩性,因此肌肉为足弓动态稳定性提供最重要动力来源。

跖腱膜、韧带——弓上坚韧的弦

结构坚韧的跖腱膜位于足弓凹面的足底,如弓弦一般限制足弓因塌陷而向前后伸展。是一种允许足弓抬高以适以行走时足尖支撑,同时限制负重时足弓塌陷的组织效应。

小结一下:足弓的维持由坚硬的骨性结构,韧性的跖筋膜、韧带和动力性肌肉共同维持。不同的结构有不同的作用,分别在负重、步行的各个时期维持合适的足弓形态。三者缺一不可,其中一个结构出问题,都会导致足弓的异常。

从这三种维持结构出发,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下扁平足都有哪些不同的类型,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拱桥不拱

骨性结构的异常导致「拱桥」结构的异常。多见于先天性的骨骼畸形,而这类先天性畸形有存在一定的遗传性。

先天性骨骼异常包括副舟骨、垂直距骨等。破坏了正常的「拱桥」结构,使得足弓无以实现。

由于是骨性结构本身的异常,通过后天的发育或者保守治疗难以有效矫正畸形,再加上这类患者畸形较重,随着生长发育会有加重并既发其他结构的改变,因此这类患者均建议尽早就医,必要时尽早手术治疗。

线缆牵拉作用失效

作为提供动力性稳定最重要的肌肉发育异常、受到损伤或者失去收缩力,也会造成足弓塌陷。造成肌肉力量不足的最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由于不正确的育儿观念、不当的生活习惯以及老龄化进程的发展,该类原因造成的平足已成最主要原因,而且还有进展趋势。

当然,单纯的肌肉力量的减弱,可通过适当的锻炼来改变疾病的进程。比如足底核心肌力训练,胫前肌、胫后肌、腓骨长短肌的训练等

腓骨长短肌、胫后肌训练

足底核心肌训练

胫前肌训练

弦断弓驰

外伤或劳损造成的跖腱膜损伤甚至断裂,也是造成足弓塌陷的常见原因

早期的治疗干预,合适的保护,多能避免后期出现足弓塌陷。

最后一个问题:如果有平足应该找什么医生?

足踝外科属于骨科的次一级学科,专注于足踝部疾病。我国足踝外科起步较晚,这与经济水平和人们的健康意识不足有关。过去人们对运动和生活的要求不高,医生对足踝疾病的认识也存在不足,造成很多足踝疾病的失治和误治。

近年来,对足健康的重视,体现了我国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也给中国的足卫生事业带来了挑战。医院骨伤科足踝外科组也应着当地百姓的健康需求,于年正式成立。小许有幸成为其中一员,会再接再励,在临床工作之余为大家提供更多的相关科普。

总结

1、足弓并非一出生就有,而是随着发育慢慢形成。所以发育的过程,也是呵护我们足弓成长的过程;

2、足弓的形成依赖于“背宽底窄”的拱桥式骨性结构、肌肉的缆桥式牵拉和足底筋膜、韧带、肌肉的弓弦作用;

3、不同的足弓维持组织受损或功能障碍,都会造成平足的产生,而且有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应对方式;

4、介绍了足踝外科作为专注于足踝疾病的专科,希望得到大家更多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