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出生后的每一点变化,都时刻牵动着家长的心。从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叫妈妈,再到第一次翻身,第一次走路……
很多家长都有望子*的心理,所以在宝宝成长发育的路上,总是希望自己娃可以“领先一步”,走路这件事儿上也不例外。
宝宝8个月会走路晒到朋友圈,医生留言让她捏了一把汗
前段时间,糖妈收到宝妈的在线咨询,宝妈叫书瑶,宝宝刚刚八个多月,已经会走了,感觉跟别的宝宝比,自己娃的发育算得上是“领先”了。
日常也喜欢在朋友圈里晒娃,前几天将宝宝走路的小视频晒到朋友圈,很多人都夸孩子聪明,她还有些小骄傲,觉得自己营养抓得好,还分享了一些小心得。
觉得是自己平日里多吃的排骨和鱼汤起到的作用,一家人看到孩子走得早也高兴坏了。
第二天在评论区里,有一位医生朋友留言:不要让孩子这么早走路,会影响到他以后的身高发育,容易造成O型腿,就是常说的罗圈腿。
宝妈看到之后捏了一把汗,急忙跑来问糖妈,宝宝这么早走路会不会影响到腿型发育呀?
很多宝妈可能也会有这样的顾虑,所以糖妈一起系统的说一下这个问题,希望能对宝妈有所帮助。
宝宝并不是越早走路越好,走路早晚跟这几点有关:
据统计,只有大约一半左右的宝宝会在1岁左右学会走路,在10-15个月期间学会走路的都是正常的。
宝宝到了7个月的时候,开始进入行走敏感期,有强烈的想要尝试行走的意愿,不过想要具备会走路的条件,需要具备三方面的条件:
1)宝宝想要顺利的完成走路的动作,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平衡力,还有就是比较好的四肢协调能力。
宝宝能够走路属于大运动发展中的一节,需要前期的翻身、做立、爬行训练打好基础,才能够达到身体协调,可以独立行走的条件。
这与宝宝的身体素质和锻炼程度有一定的关系,与宝宝的智商发育无关,所以宝妈不用担心。
2)宝宝的肌肉力量和发育速度不同,走路时间早晚的差距也会明显增大。
宝宝想要独立完成走路,跟腿部的肌肉力量有关,有的宝宝比较好动,婴儿期肌肉能够达到更好的锻炼,学习走路的速度自然也就更快。
有些宝宝天性比较“佛系”,不喜欢多动,肌肉锻炼达不到独立行走的标准,自然走路时间上会晚一点。
3)跟宝宝与生俱来的“气质”,除了后天教育培养性格之外,宝宝出生之后还自带“初始”性格。
研究者发现:宝宝的天生气质,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倾向于保持出生时的特征。
宝宝的气质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说的天性。有的宝宝天性活泼好动、喜欢冒险,有的宝宝天性温吞,做什么都不紧不慢的。
宝宝走路的早晚跟这种性格中的天性有一定的关系,有的宝宝天性比较急,就是我们常说的那种“刚会走就想跑”,这样性格的宝宝对学走路表现的更强烈。
有些宝宝天生性格就比较“求稳”,没那么大的好奇心,单子胆子可能也比较小,走路的时候摔跤了,可能就不想走了。这样性格的宝宝,走路可能会晚一点。
宝宝最佳学步年龄是多大?
一般宝宝10个月大的宝宝就能扶着站立了,家长可以试着放手,让宝宝自己练习站立了。
1岁左右可以通过练习“下蹲”,来提升宝宝的腿部力量,还可以增强宝宝的身体协调性,为学步打好基础。
13个月左右,可以扶着宝宝尝试走路了,但不要拖拽宝宝,催着宝宝走路。每天训练时间不宜过长,在20-30分钟左右就可以了,然后让宝宝尝试自己走路。
宝宝太早学走路有哪些影响?
宝宝学走路的基础就是腿部力量和身体协调能力,这两点达标学走路就是“顺其自然”。如果这两项能力不达标,就带着宝宝练习走路,可能会“坑”娃。
让宝宝过早的学习走路,可能会对他的腿部发育造成不良影响。这个阶段宝宝的双腿和脊柱部分,还不足以承受宝宝自身体重。
时间久了可能会造成宝宝形成“O”型腿或者“X”型腿,还会导致脊柱出现弯曲变形,影响宝宝的形体和身高。
过早让宝宝练习走路,可能会对发育为健全的足部产生影响,形成扁平足。
想让宝宝走得好,家长就不要急着让宝宝“不爬就走”,足够的爬行训练,能够提升宝宝的身体协调能力,练习走路也会更稳,也会发育的更健康。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精彩推荐
宝宝在这2个“*金时间”睡觉,不仅促进大脑发育,还容易长高
新生儿0~天你一定要警惕的50个照料隐患
新生儿3个地方越丑越健康,看看你们家的宝宝有没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