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拇外翻
很多人可能不了解这个专有名词,但是在人群中却有较高的发病率。据统计,年龄15-30岁的人群中拇外翻发病率为3%,31-60岁人群中发病率9%,大于60岁发病率为16%。
拇外翻,俗称大脚骨病,是足的第一跖趾关节(拇趾)向外侧偏斜,超过正常生理角度导致的畸形,是前足最常见的病变之一。
拇外翻不仅影响美观,而且可能影响走路,甚至引发炎症,造成感染。所以发现拇外翻时一定要及时的治疗。
拇外翻的形成的主要原因
1、遗传因素,很多患者有家族史,以母系遗传为主。
2、穿不合适的尖头鞋、高跟鞋,长期站立行走。
3、足结构异常:如扁平足、拇趾前旋、肌肉张力不平衡等。
4、其它原因:外伤后处理不当、风湿性疾病、神经肌肉性病变等。
拇趾外翻为什么可怕?
拇趾外翻之所以可怕,不只有疼痛,而是容易导致身体的歪斜。就如堆积木般,下方积木若歪斜,堆上方积木时为了保持平衡,就必须跟著堆歪。脚掌是全身的基石,若拇趾外翻导致脚掌不安定,可能会造成全身骨骼、关节歪斜,出现O型脚、膝盖痛、肩痛、腰痛、偏头痛、自律神经失调等病症。一拇外翻的生物力学研究拇外翻的研究集中在病因及足部生物力学的研究,由早期的穿鞋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发展到对足部内在因素诸如骨骼肌腱异常的认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除了水平面上的拇趾外翻、第一跖骨内翻尚存在着第一跖骨及拇趾的旋前,足横弓的塌陷及足底应力分布的异常。年的一份研究发现拇外翻脚会继而出现扁平足的症状所以说,拇外翻并不是一个单一局限于第一跖趾关节的平面畸形,而是涉及足部一系列解剖及生物力学异常的复杂三维畸形。二足弓和拇外翻有什么关系呢?研究发现:平足的人患拇外翻的几率要高出足弓正常人许多,许多患有拇外翻的都是平足。通过足的侧位X片上测量代表内侧足纵弓高度的内弓顶角、前弓角及距骨高度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拇外翻足在负重及不负重状态下其内侧足纵弓均存在着塌陷,且内侧足纵弓的塌陷程度与拇外翻畸形的严重程度正相关。拇外翻是涉及足部生物力学异常的一种复杂的以第一跖列的畸形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而足纵弓的存在是足发挥正常功能的生物力学基础,其对人体的负重及行走有重要意义。两者之间互相影响,有彼此加重畸形的发生与发展的作用。足外翻/扁平足造成的一系列下肢功能紊乱
拇外翻畸形由于第一跖列的解剖功能异常,削弱了跖筋膜对足纵弓的维持作用,导致内侧足纵弓前臂的塌陷,而跟骨的外翻有加重足纵弓塌陷的作用。平足中由于踝关节的外翻及距下关节的旋前外翻,致前足不稳,第一跖列活动度增加,对拇外翻的发生发展亦有一定的影响。
当足内侧弓塌陷的时候足底的绞盘机制为了维持稳定,是会让足往外歪(足外翻)。跟腱变得更加的紧张且不在中立位。拇外翻的保守治疗
在拇指外翻的发病初期是病情的可逆阶段,可以采取保守治疗方法
足矫形器或矫形鞋垫可以改变足底压力分布,平衡足底受力,促进拇外翻病情康复或延缓拇外翻的病情进展。
■■■■■手术注意
真的很严重时,只好手术把拇趾接回来。但记得,开刀完一定一定要穿鞋垫。
绝对不是开刀完就没事了~~~~
有许多人开刀完没穿鞋垫,过了半年马上拇指就歪回去。
不管你是不是拇趾外翻受不了,或是严重到要开刀,最好都穿鞋垫/五指袜来保持你的足部健康。
除此之外,足部相关肌肉的康复训练还可以稳定足弓,延缓拇外翻进展。
推荐训练
踝关节抗阻屈伸动作要领:30次/组,组间休息30s,重复5组,2-3次/天。
足抓弹力带
动作要领:用脚抓弹力带或者毛巾,激活足底屈肌。
足弓收缩
动作要领:足部贴平地面,试着用肌肉控制足部,努力形成足弓。过程中保持脚跟中立位置,脚踝没有很大的内翻动作,脚趾头没有用力屈曲或伸展。维持10秒。
脚趾猜拳
此外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的伸展运动可以拉长小腿三头肌,降低前足应力,小腿肌肉放松还可以减轻疼痛和肿胀,所以也要训练噢。
拉伸腓肠肌
动作要领:弓步站立,患侧在后,健侧在前,脚尖朝前,健侧腿屈膝,拉伸患侧侧小腿,直到小腿后部有明显拉伸感。保持30s,重复3次。注意患侧腿和躯干始终保持伸直。
拉伸比目鱼肌
动作要领:双手扶墙,患肢在后、健肢在前站立,双腿同时屈膝,拉伸患侧小腿,直到小腿后部有明显的拉伸感。保持30s,重复3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