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扁平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做一双鞋耗时三五个月从业20余年的老 [复制链接]

1#

今年,曾杰要为关先生第三次定制鞋子。6月7日,医院的专家,一起为关先生的新鞋进行了一次“全新升级”的讨论交流。从事皮鞋制作20多年的曾杰,是一名一级制鞋工,擅长手工定制与科技融合技术创新,获得过年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年,曾杰从知名鞋企离职创业,开设“曾杰技师工作室”后,每年将一部分精力,投入到为残障特殊人群制作鞋子的事业当中。目前,工作室已经为二三十名特殊人群服务。

↑曾杰演示如何手工测量脚型

①寻找合适的鞋

年幼时患病右脚比左脚短

他因多年后走不了路,穿上矫正鞋

关先生今年62岁。两岁时,他被确诊患有小儿麻痹症,右腿比左腿短了4.5厘米。

好在,除了走路有些跛,“长短腿”对关先生的日常生活并没有太多的困扰,他甚至还能打羽毛球。“就是求职的时候困难。”关先生说。

但在十年前,关先生因不慎摔跤,右膝遭受重创,髁间骨折。原本跛行的“错误平衡”被打破,关先生走不了路了。

“整个右脚的着力点,都只在第一脚趾关节上。”关先生说,他只能拄上了拐杖。当时四处就诊时,医院的医生建议不同,有的医生建议他做踝关节融合术,将第一趾关节到第五趾关节截掉部分,松解脚跟肌腱,从而降低足弓,让脚后跟着地,有的医生甚至直接建议截肢。

这都让关先生无法接受,即使足弓降低,但长短腿的问题仍无法解决。

↑关先生的右脚畸形

前两年,关先生不得不拄上了拐杖,每次走不到米,就走不了路了。关先生只能尽量减少出门,每天把自己关在家里。

年,关先生到北京一家企业定制矫正型的鞋,这是他第一次穿上矫正鞋。虽然这一次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但让关先生觉得,矫正鞋的方法可行。

回到成都后,关先生开始四处寻找,医院、机构、高校、研究所、公司,希望能够定制合适的、能够起到矫正效果的鞋。“但能够做的、愿意做的,都很少。”关先生说,他经济条件有限,甚至只能通过小区附近的修鞋匠,试验性地一点点增加自己右脚鞋子的厚度,尝试找到合适的平衡点。

②为特殊人群制鞋

用3D技术“量身定制”

不合适就调整三五个月做出一双鞋

年,曾杰自主创业,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年到年,他曾在一家知名鞋企从事产品研发技术工作。

第一次接触到为特殊人群制鞋,是在年,曾杰所在的鞋企,委派他到四川大学皮革系(现四川大学生物质与皮革工程系)进行一年的脱产进修,导师徐波,就在做特殊人群的脚型研究的项目。

↑曾杰的工作室

“在企业的时候,没有这部分项目经费,所以做不了。”曾杰说,于是,创业后,他将每年一部分精力,用在为特殊人群定制鞋子的事情上。“不多,一年也就三到五个人。”曾杰说,定制鞋子,除了材料本身的成本,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

关先生也是通过四川大学的徐波教授,认识了曾杰。

第一次为关先生做鞋子,在年左右。“因为他右脚受伤,左脚长期受力,右腿的肌肉都萎缩了。”曾杰说,一开始,他们的思路是先做鞋垫,依靠鞋垫来适应脚型。

但,不好做。

即使是正常脚型,不同的人脚型也不一样。例如说,两个人购买同一品牌的同一类型甚至统一尺码的鞋,穿上脚的感受,也不一样。“有的人脚背高一点,有的脚掌厚一点,都不一样。”曾杰说。

但是,除了国家综合标准的大框架下,每家鞋企也有自己的企业标准,是不同品牌根据目标客户人群和品牌风格来设计的。

制鞋的前提,是要了解客户的脚型。曾杰的工作室,有一台国产3D数字化脚型扫描仪,站上去,电脑能在一分钟内,完成脚型数据的采集。

↑曾杰演示如何3D扫描测量脚型

但不够。“(扫描)只是外形轮廓的数据。”曾杰说,他还需要再进行一次手工测量,根据每一个关键的骨骼点,来确定长度、宽度,脚背的厚度。“如果是做靴子,我们还要测‘兜跟围’,如果是长靴,还要测量小腿的围度。”

脚型数据采集后,通过3D打印脚模型、实际足型情况分析、设计方案、制作差异化鞋垫、设计制作鞋款、试穿修改,这是整个制作流程。而为特殊人群定制鞋子,还有一个难点,在于试错。“做好了,他们穿上一段时间,哪里不合适的,再进行调整。”曾杰说,如此反复,一双鞋,至少需要3到5个月才能完成。

比如,关先生的脚底有一块突起,穿普通的鞋垫走起路来会硌脚,特意做成凹形,以此满足行走的需要。

第一双鞋,在大约半年后变了形。关先生说,鞋帮支撑型不够,“扭曲”的脚掌关节,将鞋子撑变形。第二双鞋,通过调整鞋垫前后厚度,改善了一定的着力点,但仍然没能完全解决第一趾关节受力的问题。

③从医学角度升级

将重点放在功能性

希望做一双真正可以矫正的鞋

关先生脚上现在的鞋,是在一家研究机构定制的。鞋底很厚,像极了流行一时的女士松糕底,很硬,也没有弹性。从高度上来说,右脚通过鞋子“补足”高差,又比左脚长了一些,“所以我现在走路,也是扭起的,要用身体去带动。”

关先生说,因此,尽管现在不用拄拐,但他每次也只能走一公里多,需要停下来歇歇。并且,经常摔跤。但通过几年的矫正,关先生发现,自己的脚跟,宽度增加了。这意味着,脚跟的受力面增加了,脚跟也不再因为没有“使用”而继续萎缩。这让关先生看到了希望。

因此,这一次,给关先生做鞋子,曾杰也有了新的思路。“以前我们都侧重鞋子的功能,现在,想从医学的角度升级。”

曾杰说,之前,为了弥补左右脚的高差,主要是通过将鞋底增高,但又带来了新的负担——重量太重。如何用最轻、最软的材料,但又要实现足够的支撑性?这是第三双需要改进的地方。

曾杰举例说,足弓,相当于汽车的减震器,走路的时候分散和缓解脚受到的压力,扁平足没有足弓,整个脚掌全部接触受力面,一般都会有关节外凸的情况。“爬山、跑步,或者在职业状态,不同场景下,对鞋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关先生的脚,足弓无法正常受力,就无法实现正常行走。

↑关先生的一双鞋

穿高跟鞋和平底鞋,每个人的形态气质,也是不一样的。“实际上,如果鞋子的支撑性和保护性不够,对腰椎、脊椎、肩膀,造成不同的负担和影响。”曾杰说,鞋的问题,也是全身性的影响。

现在,关先生的脚跟有了变化,鞋垫和鞋子都需要重新升级。“做鞋子的技术和工艺,我们没有问题,但想从医学的角度,制作一双真正起到保护和矫正作用的鞋。”

曾杰说,回想之前的认知和经验,还是觉得自己对特殊人群的需求认识不够深入。这一次,他们会对这种变化,进行数字化的分析,采集更为精准的数据,期望能对特殊人群的定制作业总结成系统的流程。将来,再有类似残障人士的需求,就可以有系统可用的流程。“相当于我们有了‘临床经验’,为他们定制一个‘治疗方案’。”曾杰说,此外,绝大部分的残障人士,经济收入有限,不能承受市场化定制的高昂价格。对于企业来说,特殊人群的需求量少,成本高,只靠公益项目,也不是一个可以持续和长久的方向。

“如果我们把这个标准和流程建立起来,成本降低,让他们能够承受得起这样价格,也是新的进步。”曾杰说。

同时,曾杰也希望,通过这些年的探索,积累数千名客户的脚型数据为基础,建立中国人自己的数据库。“国外的定制技术和水平,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但是国外大牌,并不一定适合中国人。”曾杰说,从为特殊人群制鞋,也为他提供了新的思路,高端定制,应该是技术和艺术的融合,解决“鞋子再好看,穿得不舒服”“鞋子好看,但不是我想要的”的问题。

对于关先生来说,他更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和不同机构、企业的技术尝试探索,有更多人能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