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这个产业,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喜欢这个产业,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我们不贩卖焦虑,但现在的医药产业环境,确实给他们平添了焦虑。我们采访了8位一线医药代表,有的是对未来信心满满的90后新生代,有的是正在经历痛苦思辨不知道接下来该如何的中生代,还有从业超过10年,曾经在MNC晋升到管理岗然后又回归药代,个人能力强但搞不好上下级关系的资深“老炮”,还有一些看似“碌碌无为”,随波逐步,把药代当工作,养家糊口的医药人。我们从中选择了三位,将他们的故事将给你听。医药代表是中国医药产业的底座和基石,亿医药制造业总利润中,超过80%,是几百万医药代表的工作成绩。虽然这个医药代表这个职位,大家都明白,是药企和医生之间不可或缺的桥梁和纽带,都知道“专业化”是必须和必然的未来状态,但从现状到未来的转变过程中,那些已经被现状磨平了棱角的正在以此为业的人们该怎么办,是每个医药人都得想一想的问题。我们想说,时代向前,我辈向上!喜欢这个产业,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喜欢这个产业,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这是实实在在的心里话。故事一:被裁,最核心还是不出业绩。姓名:杨凡(化名)年龄:90后从业年限:5年所在公司:本土制药工业头部疾病领域:疼痛、代谢杨凡很配合我们的访谈,他觉得匿名采访,能真正可以敞开了谈。确实谈了很多。他说裁员这件事情,跟同行的朋友聊过很多,大家也有心理预期。这些同行一部分有明确的职业规划,说白了就是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现在的事情,接下来会怎么办。他是这类人中的一员,年,他又重新上学了,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让学历进阶,目标是毕业后进高校当辅导员,“高校单纯点,医药行业灰色地带太多了”。另一部分其实不知道接下来会做什么,有的甚至也不会想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我真的挺担心这部分人的,岁数大了,学历也不高,若是裁员,他们受到的冲击最大”。杨凡说裁员这件事情,在每个行业都稀松平常,医药行业不止是现在多,过去也有,最核心还是个人业绩,当然,在集采的影响下,这种因业绩不达标而产生的裁员,会更多一些。他目前所在的公司,是行业头部,接触的同行也大多来自行业头部。他说本土制药的行业头部公司,因为整体状况还算可以,所以不大会直接强制性裁员,若是直接裁员,会有合规和其他的问题。更多情况是让代表转岗,然后缩医院,再提升业绩考核指标,让人看不到希望后,主动离开。其实,这等于是变相裁员了。不过他还好,所负责的主要产品还没有纳入集采。他自己私下想过:“为什么竞品都进了集采,而我的没有,公司是不是做了点什么?”公司确实做了事情,不过是远在集采开始之前。他所负责的这个药品,是防创结合,把原研药改了结构,按照新药获批。因此市场上没跟进者,算是独家。“歪打正着吧,立项的时候,肯定不会想到10年后会有集采这件事情。”不过他也担心。因为他负责的竞品,几乎都进了集采,而这些产品作用机理和适应证完全一样,但是价格却差了几倍。接下来医保局会不会针对这样情况,专门出一项规定,不再根据通用名开具处方,而是根据说明书上的适应证。从目前集采执行层面来看,他的担心有现实基础。现在他看到的裁员,也大多是因为集采。“没费用了,自然就没有人‘跑’了”。不过也有特例,同样是行业头部,销售模式分外独特的那家公司,有个产品进了集采,价格降低了4倍,仍然有人在跟医生接触,兑费用。他觉得这可能跟销售模式相关,当代表负责的产品多,地域广时,可腾挪的空间就大。杨凡给自己的规划是3年后离开医药产业,倒不是觉得这个产业怎么样,而是觉得现在本土药企的机制和体制,让他不适应,想了半天,他总结说是“企业文化有问题”。他觉得公司老板主攻上层关系,高屋建瓴给公司铺路,这个理所应当,但是也需要关心底层员工的培养和疾苦。不过他觉得短时间内,这种状况改变不了,本土药企的商业模式就是人海战术,垫资,没有技术含量,市场部像摆设。他也反思过,本土药企从MNC高薪挖来了市场精英,为什么起不到作用。最终他的答案是产品不行,没有创新药,市场部没有用武之地。业绩不行,工资自然不高。杨凡说自己的薪资水平在同事里中等,万元左右。但是身边也有部分人,每个月只有左右。校招的新手更少,左右。这与外资药企存在巨大的差异。低薪资带来的流动率也很高,他所在的团队,三年基本已经换血一遍。每年校招超过人,留下个,已经算上不错的年份了。做了5年医药代表,他感受到,这个职业现在乃至很久的将来,都会是医生与药企对接的桥梁,不管是正常诉求还是非正常诉求,都需要这个职位的人去传递。尽管自己已经想好了离开,但是还是希望这个产业越来越好。故事二:裁员并不让人特别畏惧姓名:小武(化名)年龄:90后从业年限:5年所在公司:MNC疾病领域:肿瘤小武的声音听起来比他实际年龄成熟持重的多,在从业五年的他看来,这个行业并不比别的行业更特殊。升职加薪、跳槽换工作、规划好自己的职业路线远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