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我们提起足弓经常说到塌足弓和扁平足人群走路不稳容易崴脚,还会伴随膝内扣的情况存在,长期对膝关节的损害也不小等等,那是不是足弓越高越好呢?
接下来这篇是纯专业科普,大家拿小本本记好哦~
01
扁平足和高足弓的区别
针对扁平足往期文章我们都有详细的介绍,可以戳这里(扁平足)来具体了解,下面咱们好好讲讲高足弓。
简单来说,高足弓就是足弓异常增高,而通常伴有一系列畸形:
1.跖趾关节过伸及趾间关节过屈
2.前足旋前并内收
3.中足背侧骨性增高且足底内侧皮肤皱褶
4.足外侧缘延长而内侧缩短
5.跖骨头下胼胝
6.不同程度的距下关节强直或关节活动受限
7.固定或柔韧性足跟内翻
8.可能伴有跟腱挛缩和不同程度的下肢筋膜的紧张
02
从足的结构认识高足弓
我们的脚可分为3个部分:前足,中足和后足。
前足——趾骨和跖骨组成,为蹬离地面提供动力。
中足——楔骨、舟骨和骰骨组成,站立期人体的重心直接落在中足上,单只脚需要承受整个身体的重量。
后足——跟骨和距骨组成,足跟落地吸收冲击力,减弱作用于足部的力。
如果距骨失去生理中立位,那么舟骨、跟骨、楔骨、骰骨、趾骨和跖骨会相继失去中立位,反之也成立。
从整体来看,由于距骨与胫骨腓骨相连,所以上部胫骨、腓骨、股骨、骨盆和脊柱等结构的位移,都会引起距骨的位置变化,反过来距骨的位置也会影响下肢力线以及脊柱的位移,所以距骨位置十分重要,距下关节也十分重要。
03
距下关节的重要性
距下关节丧失正确的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足外翻:前足旋前,足跟外翻,重心压在内侧纵弓
高弓足:先天足弓过高,前足旋后,足跟内翻,足底筋膜过紧
扁平足:足弓偏低,走路全脚底接触地面,足底走路软组织易酸痛
足部是人体的基石,承载人体重量的主要是下肢关节。孩子在行走、运动过程中,足部及关节承受的压力倍增。足弓吸收地面对脚的冲击力量,而足底压力分布失衡、足弓塌陷(扁平足)等问题则极易使孩子在运动中产生疲劳、疼痛,从而造成孩子运动表现力差、不爱运动。
若及时发现孩子足部及步态问题,尽早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步态,可以让孩子步态稳健、运动能力卓越、爱上提运动。这不仅能提高孩子体育成绩,更能让孩子拥有挺拔健康的身姿,让孩子受益一生。
人在行走的时候主要靠足弓施展力量,这种情况下才能够跑跳以及正常的行走。若孩子患有扁平足或足弓塌陷,足弓失去了正常的弓形结构,就容易导致行走疼痛、走不远、走不快、跳不高、易疲劳等,严重影响孩子的运动能力。
扁平足-引发足部疾病
患扁平足的孩子后脚跟内侧容易磨损,因此长时间行走之后会感觉到疼痛,足底的血液循环能力也会变差,从而容易引起足底筋膜炎、跟腱炎、拇趾外翻、鸡眼等足部疾病。运动能力从而大大降低。
扁平足-导致骨骼畸变
患扁平足的孩子足弓支撑力弱,舟状骨向下塌陷,引起脚底韧带被拉长,关节左右两侧韧带张力失衡,可以引起膝关节外翻,造成功能性腿短。继续发展下去,会危害骨盆,使骨盆、尾椎骨向下位移,引发大腿、骨盆旋转倾斜,最终形成脊柱侧弯、斜肩的体态。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们经常会注意到孩子走路时有鸭子步、剪刀步、八字步(内八、外八)、O型腿、X型腿、摇摇摆摆等问题,这些都是错误步态。
错误步态,可能会造成上楼梯困难、保持站立平衡困难、站不久、走不久的状况发生,他们会经常喊膝盖疼、腰酸背痛,或者经常跌倒。不加以注意,容易出现斜肩、侧颈、长短腿、脊柱弯曲或骨盆倾斜等更严重的问题。
不仅仅是外貌体态的变化,久而久之,压迫到周围的神经和肌肉导致供血不畅,也会对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产生影响。
健姿步态检测
拥有健康的骨骼、挺拔的身姿
从“根基”做起,早发现、早干预
01
专业康复师触诊评估
02
定性定量的多维度步态检测数据
03
现场出具数字化步态报告
04
康复师1对1报告解读
05
1对1定制专属鞋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